《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30 20:23:17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六、背诵诗歌:

七、课外拓展: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明确: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3、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预设:

一、导入孟浩然的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中诗人抓住春眠醒来的片刻感受,表现 ……此处隐藏15597个字……>

(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

①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意象解读

对比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

五、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1、闲闲:从容貌。2、迢递:远貌。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⑩徒此:惟有在此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