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30 10:00:28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1

十年前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让许多音乐教师在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天我们的音乐课程又将迎来第二个春天。我非常有幸作为第一批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新课程的培训,在这为期三天的初中音乐新课标培训中,与专家学者的零距离传授、与各市地同行老师的研讨、交流使我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首先金亚文老师为我们总结了音乐课改十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让大家明白新课程性质在保留实验稿"必修课"性质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写,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个方面。课程基本理念由十条变五条,新的理念将使我们对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从"你学会了吗"提升至"你会学了吗?"

刘宏伟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成了我们分组研讨时的话题:"和刘老师的课相比,我们的音乐课缺少了什么?"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我们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

吴斌老师的答疑更是让全体老师茅塞顿开,他强调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有哪些?评优课和常态课如何的不同?等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我相信,在这次新课标培训之后,在向同行们学习后,我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我们期待着新教材早日和大家见面,新的课程、新的征途,我们时刻准备着。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2

一、改变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全面贯彻课改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都生动活泼地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我们的任务是诠释艺术的内涵,解读艺术的精华,简单地呈现适合学生的接受,现代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心里成长,对心灵的塑造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素质,把爱与知识播送给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健康、个性地成长。引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给他们旋律人生,享受人生旋律。

二、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的状态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对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个性,培养能力

在实际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这次培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互相学习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人生开辟了新天地。我要把汲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工作中去,让此次培训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体现。短暂的集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网上远程学习还在继续,我相信这次教师培训带给我们的将是不断探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的永远的研修平台。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五、加强合作,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

通过培训我重新审视了我的音乐教学历程,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我的未来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不断磨砺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有信心在未来的道路上通过学习让自己走得更远,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3

上周末,我和王xx赶 ……此处隐藏11895个字……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我想,这便是对莫扎特高尚的人格修养与优雅的内在性情最好的明证。这与萨尔茨堡宜人的风光构成一幅和谐的城市素描。

莫扎特还拥有很强的忍耐力和不畏强权的自由意志。在1772年到1781年之间的九年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职业时光中,虽然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使莫扎特无法忍受,可是他依旧坚持不懈的进行音乐创作,许多优秀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781年崇尚自由的莫扎特终于等到了脱离大主教种种束缚的时刻,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由身份的作曲家。虽然九年不堪的创作生涯对一个作曲家老说也许是致命的,但莫扎特以他坚强的忍耐力赢得了时间,冲破人生路上一个重要关卡。这些性格中的优点在他日后拜师学艺、蜚声世界音乐界的历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对抗命运史上光辉的一笔。

贝多芬或许是被后人提起最多的音乐家的名字。这或许是因为他的失聪,也或许是因为他辗转坎坷的一生。总之贝多芬的生命历程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人们从他经历的波折中能学到很多已经被自己时代所淡忘的人性品质。在失聪的悲剧中站起来的贝多芬大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而现在,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用音乐打败了时间,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用意志冲破了命运对音乐的阻挠,在他战胜了失聪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像一尊巨人雕像,屹立在每一个后代的生命旅途旁边。他用他那高贵的灵魂和暴风骤雨般的旋律指引着我们、陪伴着我们。

天才的贝多芬曾经被人称作"第二个莫扎特",然而他的命运却与莫扎特似乎恰好相反。1770年12月16日的德国波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生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当地一位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厨师。现在回想起来,假如他的父亲不是喜怒无常、嗜酒如命,也不想借用他的天赋来做摇钱树。假若他的父亲像莫扎特仁慈的父亲一样,在童年时期为他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音乐学习环境。那么世界上还会有贝多芬吗?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会,不仅会,而且更应该会有贝多芬。当然,父亲的打骂和严厉逼迫对贝多芬日后精湛熟练的音乐技巧起了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适用这种望子成龙的家教方式。恰恰相反,大多数的眼里强迫只会使一个天资聪颖的孩童才华早逝,像《伤仲永》一样。幸运的是贝多芬没有才华早逝,4岁起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使他在7岁登台便首获成功,随后又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就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这些传奇般的童年经历和莫扎特如出一辙。

17岁,贝多芬第一次来到维也纳。在这里得到了莫扎特的赏识,并求学于他。莫扎特在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后曾对朋友们说过"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这段大师与大师之见的惺惺相惜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大抵正如一句中国古话所言:英雄所见略同。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贝多芬的内心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1789年,当法国发生震惊世界的大革命时,贝多芬是其中的一个坚决拥护者。他的《第三交响曲》命运恰如其分的解释了他的政治抱负。《第三交响曲》原本是要献给贝多芬心目中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拿破仑的作品,然而当这部作品完成时,贝多芬听到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他一怒之下将献词撕得粉碎。后来这部作品虽然名义上是献给了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然而贝多芬的内心还是把他视作献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可以这么说:《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为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而创作的,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赞美拿破仑的英勇,也不仅仅在于赞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伟大的人类共识而庄严宣誓。

贝多芬也有忧伤的一面。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月光曲》的传说,大家应该都记得。文章中讲述《月光曲》是为一位喜爱音乐的盲人姑娘而急性弹奏的钢琴曲。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事实上《月光曲》却是为爱情的忧伤而作。后人多以贝多芬与朱丽法塔"贵恰尔第的恋情来解释《月光曲》中忽明忽暗的哀伤和无限的沉思。可以看得出,贝多芬虽然在人情世故上疏忽大意的很,在爱情上却是细腻而又脆弱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没有细腻的心灵触觉,如果没有敏感的精神嗅觉,那么伟大的作品谈何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贝多芬的耳聋发生在1798年的夏天,此后的数年间,他的耳聋不断加重,这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贝多芬曾经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

然而,对于熟悉音符的贝多芬来说,耳聋并不意味着创作的终结。恰恰相反,疾病却激发了他对待生命的坚定信念。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时期,大量优秀的作品从他的手中谱写出来。他经受着耳聋的折磨,于是在音乐中寻求一种人生安慰,而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他面对耳聋时的苦恼于彷徨的心境。这两股力量不断地作用在贝多芬的精神中,愈发成就了他作品中的深刻情感。此时的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音乐已经与他整个心灵融为一体,听他的乐曲,便是在探听他晚年的心路历程,倾听他内心的独白。没有比这更让人能有所收获的音乐了。贝多芬去世前耳聋了二十多年,平时他日夜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床旁侍候的人无不潸然泪下。而贝多芬的伟大即在于他让凡人听到了天堂的声音。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16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县小学音乐教师培训。至此,我已经参加过许多次的培训,每一次的培训都有新的收获,对自己都有一定的提高。通过本次的教学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本次培训涉及了音乐教学理论、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音乐专业的技能技巧,更多的是知识的扩展,精神层面的培养。作为一名一线的老师,我们的任务是诠释艺术的内涵,解读艺术的精华,简单的呈现适合学生的接受,现代教师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心理成长,

对心灵的塑造和对素质教育的完美体现,完美结合,教育要以人为本不是做作不是照本宣科,要的是我们的爱心,一切从心从真出发,我相信这是最大的感染力,超过了知识本身超过了音符本身超过了普通的教与学的单调形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唱两首歌、跳两只舞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如何正确认识美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因此小学的音乐教育尤其重要。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现在教师的要求是必要的。

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等愉快的音乐实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会用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地创新,使我校的音乐教学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从一线教师的经验介绍中,让我们在教学上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